中国政府网 | 甘肃省人民政府 | 中国计划生育协会    今天是: 加入收藏  |  繁体中文  |  联系我们        
您的当前位置:首页 - 新闻动态 - 工作动态 - 人口论坛
第四届中国人口与发展论坛 王建军: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
发布时间:2025.02.20    新闻来源:《人生》杂志2025年第1期   浏览次数:

        一、树立积极老龄观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前提

  人口老龄化是贯穿我国21世纪的基本国情,也是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共同趋势。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,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。“积极老龄观”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鲜明特征。

  树立积极老龄观,要坚持“正确认识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要着力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。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,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,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,是仍然可以有作为、有进步、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各级党委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,积极引导全社会正确认识生命历程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规律。从生命个体出发,综合考虑生理年龄、身体功能、认知能力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因素,更加科学、全面定义“老年”,消除对“衰老”的担心、误解和恐惧。从社会层面出发,坚持“年龄平等”,消除经济社会生活中的“年龄歧视”,大力倡导树立科学的生命观、健康的家庭观、文明的婚恋观、和谐的代际观。从国家层面出发,在国民教育、精神文明创建、文化产品创作和传播中,加强和创新对老年人正面形象和积极作用的宣传,引导全社会增强接纳、尊重、帮助老年人的关爱意识,倡导老年人建立自尊、自立、自强的自爱意识。当前,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稳步推进,积极老龄观日益成为全社会的共识。

  树立积极老龄观,要坚持“历史主动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,事关国家发展全局,事关亿万百姓福祉。要立足当前、着眼长远,加强顶层设计,完善生育、就业、养老等重大政策和制度,做到及时应对、科学应对、综合应对。党的十九大以来,全国人大修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》,制定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》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》等法律,充实涉老内容条款,对养老事业与产业、老年健康、老年监护等作出法律规定。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《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》和《“十四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》等,对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,发展老龄事业和产业作出全面部署。为争取历史主动,抓住机遇窗口期,及时应对人口老龄化,做好了较为系统的法律制度准备。

       树立积极老龄观,要坚持“守正创新”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当前,我们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,我国人口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。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、老龄化、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,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。适应新形势、新任务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》《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》。全国人大修订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》,通过《关于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决定》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》等,这些重要举措开启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。


       二、践行健康老龄化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关键

  健康老龄化,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,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”“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,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”“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。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,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”“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,健康是1,其他是后面的0,没有1,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”。从健康幸福和发展质量的内在逻辑,到全民健康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紧密联系,健康老龄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,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前提。

  健康老龄化,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。2016年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“健康中国2030”规划纲要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纲要》),其中第十章第二节就是“促进健康老龄化”,包括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,建立医养合作机制,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,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,开展老年慢病防治,促进老年精神健康,开展阿尔茨海默病干预,建立长期照护制度,便利老年人就医用药等。2019年,国务院发布《健康中国行动(2019—2030年)》,其中第十项就是“老年健康促进行动”,针对老年人膳食营养、体育锻炼、定期体检、慢病管理、精神健康以及用药安全等方面提出明确行动建议。《规划纲要》是健康老龄化的战略部署,“老年健康促进行动”是健康老龄化的策略选择。纲要和行动符合实际,持续推进,久久为功,必将全面提升广大老年人健康水平,提高人口整体质量。

  健康老龄化,是广大老年人的普遍需求。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,2023年年末,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9697万人,占总人口的21.1%,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1676万人,占总人口的15.4%。我国已快速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。从生存时间看,我们虽已进入长寿时代,但长寿不健康等现象依然突出。相关数据显示,我国有75%以上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,患病总人数达1.8亿之多,有4000多万失能、半失能患者,有1500多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等。疫情期间,我国老年人自评健康状况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占42.7%,一般的占40.9%,比较差和非常差的占16.4%。其中,自报患有慢性病的占80%。“自己受罪、家人受累、社会医药资源浪费”现象还未根本改变,健康依然是广大老年人的普遍需求。

       三、坚持老有所为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目标要求

       老有所为,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内在要求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,努力实现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为、老有所乐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,明确指出“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,发展银发经济”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“发展银发经济,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、个性化就业岗位”。老有所为是积极老龄观的价值所在,发挥老年人作用,是实现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体现。

       老有所为,是广大低龄活力老年人的共同愿望。1991年,联合国大会通过《联合国老年人原则》,确立“独立、参与、照顾、自我充实、尊严”为显示老年人地位的5个普遍性指标。2023年,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.97亿,被称为“黄金十年”的60—69岁低龄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约56%,人数达1.6亿。与以往年代的老年人不同,新一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、受教育程度、家庭结构、生活品质、思想观念等都发生巨大变化,平等意识、独立意识、参与意识、尊严意识增强,对实现晚年人生价值需求强烈,老有所为意愿普遍上升。

       老有所为,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。2023年,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达78.6岁,整体进入长寿时代。我国老年人力资源潜力巨大,充分利用老年人力资源,发展银发经济,不仅是贯彻新发展理念,实现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需要,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。


来源:《人生》杂志2025年第1期

作者:王建军 全国政协委员、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




 
 
友情链接
主办单位:甘肃省计划生育协会   https://www.gsjsxh.com   2006-2025  版权所有
地址(ADD):甘肃省兰州市广场南路13号    联系电话(TEL):0931-8730154   传真(FAX):0931-8730154
E-MAIL:xbrk@163.com   备案号:陇ICP备14005850号-1   技术支持:中汇软件
快速导航